今天志忠來帶戶外課。他解說帶得很好,我和美麗都聽得津津有味。有在聽、有在和他互動的學生大約有十幾個,其餘的學生都一小團一小團地在旁邊講話或笑鬧,對這批學生來說,這樣的狀況算是常態,或者可以說,比平常要好一些些了。
志忠因為比較晚來,所以直接在電火圳入口等我們。我們第一眼看到他時,他手上拿著一串檳榔,學生都很興奮,尤其是阿柏,這個比較具社會習氣的男生,因為他比別的同學懂檳榔。志忠從檳榔旁邊的鬚鬚開始他的課程,他讓學生猜那些鬚鬚是什麼,答案是檳榔的公花。接著他指著旁邊的木瓜說,這也有分公樹和母樹。他談了些雄、雌花的話題後,又回到檳榔,他用枝剪剪開「青仔」,問看有沒有人要嚐看看或在皮膚上抹看看,一開始都沒有人敢嘗試,美麗率先拿了一片來舔看看,又在皮膚上抹看看,接著就有五、六個學生向志忠要來試試。不久後,阿峰說:癢癢的耶!志忠把檳榔剝得爛爛的,讓學生看看檳榔的纖維,問他們這些纖維有何作用,然後告訴學生關於椰子這類植物的傳播,話題一轉又轉到有很多椰子的東南亞,然後又轉到這次的南亞海嘯。志忠問了學生很多關於這次海嘯的地科知識,接著場景轉向電火圳對面的大甲溪和吊神山,志忠藉著對岸的場景解說地震與單面山的成因以及大甲溪在氣候分界上的重要,接著他說,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所生出來的植物和剛剛講的地震以及地理分界都有關係。然後,才正式地帶學生從電火圳的步道口進去。接下來的解說大致都是看到某一種植物就就地解說和這植物有關的知識,所以一趟下來,講解的植物種類並不多,但提及的植物相關知識卻很豐富。這部分我就不詳細記錄了。
志忠的解說模式我覺得有一些很值得學習的地方:
1. 從整個大環境的地理、氣候談起。
2. 他的解說當中,「直接講述」的部分不多,他在看過整個環境之後有一個想要解說的預定架構,然後藉著不斷地向學生「問問題」、「再追問」或「修正問題」,把他原本想講的內容藉由學生口中說出。他在有些錯誤的答案中會再給予其他的提示或順勢談到其他主題,不過,最後還是會在拉回到他的主軸上。優點:從幾次的上課經驗當中,發現學生非常喜歡「搶答」、「猜謎」這樣的方式,有糖果當然是最好的,不過即使沒有獎品,他們也樂於這種愉快的競爭。有些學生(例如小強)雖然都每一題都亂回答,但亂槍打鳥總有幾次答對(答對時他自己都會嚇一跳),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比較集中注意力,而且精神上可經常受到鼓舞。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學生的答案或問題越拉越遠。另外,要採用這種引導的方式最好放棄「進度」的想法,藉由多一點的問答讓學生把幾個重要的觀念搞清楚就夠了。
3. 很善於在環境中擷取實物的解說素材,讓學生可以看清楚他想講的到底是什麼。
4.
講一些小故事,例如:被美國人當作庭園造景植物的芒草以及當作稀世珍寶的芒草掃把。
美麗覺得志忠講得很好,希望下學期可以再請他到社團來。稍晚我打電話跟志忠說,他說沒問題,不過由於要請假,所以如果要來兩次以上的話最好不要連著,比如說學期初和學期中這樣的間隔對他來說比較恰當。
留言列表